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8月宏观数据来看,随着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的显现,中国经济出现了一些亮点,但目前中国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依然偏弱,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。




工业生产方面,8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6.1%,较上一期小幅回升0.1个百分点。从主要分项数据看,8月高炉开工率较上一期小幅提高,发电量和工业用电同比也较上一期小幅上涨,其他主要中上游行业产品如水泥、钢材等的日均产量增速也有所上升。这些虽然是亮点,但也应该从中看到经济运行存在的一些问题。首先,在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方面,不应忽视低基数效应的影响。其次,上述分项数据多数跟钢铁、水泥这些产能严重过剩的产业相关,这一方面表明这种回升跟政策有关,是政策效果显现的标志,另一方面也表明这种经济回升的质量堪忧。


需求方面显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。8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为10.8%,较7月提高0.3个百分点,但剔除价格因素后的实际同比增速为10.4%,与上一期持平,低于6月份0.2个百分点。投资方面,8月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10.9%,回落0.3个百分点,除了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率小幅回升之外,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率均延续了之前几期的下降走势,而且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长较弱的数据也表明投资需求不景气。8月份的出口数据虽然同比降幅有所收窄,但部分是得益于低基数效应,并不能直接反映出口的改善,相反,环比数据显示其增速下降了0.92个百分点,实际出口形势有所收紧。因此,目前全球经济总体较弱的背景下,外部需求也不能为国内经济提供明显的推动力。


其他方面的指标也反映了需求不振的现象。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继续走低,在上期下降0.2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再次下降0.3个百分点,达到49.7,低于荣枯线。另一方面,从价格水平来看,8月与工业生产相关的各价格指数继续走低,这一方面是对目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反映,另一方面也显示了需求仍然较弱,难以起到足够的支撑作用。


资本市场自7月中旬开始的一轮波动所对货币环境造成的冲击开始逐渐消退。具体表现为,之前迅速扩张的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了546亿元。但“救市”时所注入的资金在本期“滞留”,继续推高8月的人民币信贷同比增速,达到15.4%。如果排除“救市”效应,按照我们的计算,季调后的7月和8月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约在7649和8278亿元的水平,显示本期信贷投放水平实际有所回暖。但从投向来看,新增贷款主要满足之前居民住房按揭需求,企业信贷占比继续下降。另一方面,尽管受到外汇储备明显下滑的影响,8月的M2同比在本期保持之前13.3%的增速,比去年同期高了0.5个百分点。结合这两个方面,近期人民币信贷的回暖以及货币供给量维持在较高水平,相对宽松的货币条件可为实体经济创造有利的资金条件。